第323章 党同伐异(3 / 5)

大宋文豪 西湖遇雨 5848 字 1个月前

偏颇之说?”

张昪转向贾昌朝等人,言辞犀利:“莫非只因黜落者是太学生,便可无视其文章劣质,反而要责怪考官秉公执法吗?若依此论,往后科举是否需为太学生单设名额,方算公允?如此,朝廷抡才大典,岂不成了笑话!”

“张中丞!”

贾昌朝门下的一位官员立刻反驳:“欧阳修矫枉过正,手段酷烈,已是朝野共识!其以一己之文学好恶,凌驾于国家取士大法之上,岂是为公?分明是借机铲除异己,打压不同文风!”

“荒谬!”

枢密使韩琦亦出列声援欧阳修:“文风关乎世道人心!‘太学体’流毒已久,使学子竞相模仿僻典怪辞,不求经义本真,长此以往,士风败坏,人才凋零,此才真正动摇国本!欧阳学士力挽狂澜,正本清源,功在千秋!岂可因落第者喧哗,便否定考官心血,否定朝廷革新之志?”

双方各执一词,引经据典,争论愈发激烈。

贾昌朝一方咬死“太学全军覆没不合常理”、“欧阳修排挤异己”,要求重考,而反对他的人则坚持“黜落有理”、“革弊必须雷厉风行”,维护省试结果。

殿内一时唇枪舌剑,气氛剑拔弩张。

御座之上,官家赵祯始终沉默地听着,面容在旒珠后看不真切。

又过了一会儿,直到争论声稍歇时,他才缓缓开口。

“众卿之意,朕已明了。”

他先看向贾昌朝等人:“太学生伏阙喧哗,乃至辱骂大臣,此风不可长。朝廷取士,自有法度,岂能因落第者喧哗便轻易更张?若开此先例,日后科举,但凡不如意者皆可聚众胁迫朝廷,纲纪何存?至于省试结果,乃众考官连日辛苦所定,朕信其公允,重考之议,不必再提。”

此言一出,贾昌朝等人面色顿时难看起来。

但官家金口已开,他们也不敢再强辩。

然而,赵祯话锋随即一转,目光落向欧阳修身上:“欧阳卿。”

欧阳修立刻躬身:“臣在。”

“此番黜落,于太学生而言,确属过于酷烈,矫枉过正,亦非朕所乐见。”

赵祯的语气听不出是否不满:“朕闻阅卷之中,确有考官,持论过于严苛,乃至吹求字句。此岂是公允取士之道?恐寒了士子之心。”

欧阳修心中一凛,知这是官家既要保他、保改革成果,又必须给朝野一个交代,找台阶下。

他垂首道:“臣确有疏失,请陛下责罚。”

赵祯微微颔首,似是对他的态度满意。

嗯,经历过了十几年前那场《朋党论》事件之后,赵祯对欧阳修的要求已经变得很低了

“朕知卿本心为公,然则,有过当罚,此次省试中,判卷确有失当、过于偏颇之考官。”

赵祯略一停顿,吐出了包括梅挚在内的几个名字。

“贬黜出京,外放州县任职,以儆效尤,亦平物议。”

“另外,朕方才听说有太学生在御街上辱骂欧阳学士之事,此事着由开封府查办,查实参与者一律逐出太学至于昨日叩阙的太学生,就不必追究了。”

这番处置,可谓精心平衡,既坚决维护了省试结果的权威,否定了重考的可能,保住了欧阳修和文风改革的大局;又通过惩罚几个“下手过重”的执行层考官,给了太学、给了贾昌朝等反对派一个交代,平息了部分怨气;同时,昨天闹事的太学生都放过,但今天还蹬鼻子上脸的则统统处置。

贾昌朝等人张了张嘴,终究无法再反驳。

官家已采纳了他们“处置不公”的部分意见,却彻底否决了其核心的“重考”要求,他们只得悻悻然退回班列。

欧阳修心中五味杂陈,既感激官家对他过激之举的回护,又

上一页 书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