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腓特烈大帝与中国茶亭(2 / 2)

共筑未来 金红枫 2175 字 2020-04-18

往,中国商人来到这里,把中国的瓷器和茶叶、丝绸带到了欧洲。”

“也就是有这么大的魅力和吸引力,让这位国王,也对中国文化,十分感兴趣,他也请人设计、建造了一个中国茶亭,他从中国瓷器中寻求灵感,在德国兴建了迈森瓷器制造厂,热衷于将瓷器材料进行改良成建筑材料,采用当时风行的洛可可风格,最终呈现了中国茶亭。”

“1763年,腓特烈大帝从七年战争中归来,无忧宫中的中国茶亭也最终落成。”

“他看到中国茶亭建造好了,十分高兴,茶亭的主体由三个蘑菇状的小房间连接,外观上为近似蒙古包的伞状盖顶,采用中国传统的碧瓦和金柱,亭前摆放着中国传统的香鼎。”

“建造的风格和欧洲熟悉的哥特式的建筑完全不同,带有东方韵味,摆设也十分新奇,腓特烈大帝十分开心,这是按照他的喜好来进行建造的,这座中国茶亭一直保留了下来。”

“腓特烈大帝的审美趣味在当时的欧洲并非独特的现象,因此常常被一厢情愿地解读为欧洲人对中国文化的向往。”

孟文杰说“这也可以理解,人总是向往离自己比较远的国度,向往一些自己不了解,觉得神秘,又充满了好奇的东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却是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欧洲人很希望能了解中国文化。”

“不过腓特烈大帝恐怕也难以像伏尔泰一样去真正体察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涵,中国茶亭并非仅仅是一个建筑,它表面的装饰是腓特烈大帝从他当时能收集的中国元素,具有代表性的瓷器寻找灵感,请工匠按照他想象的来设计,代表了当时的欧洲对于东方的想象。”

“折射出了那个时代欧洲人的精神面貌,神秘的东方遥远,在欧洲传说中东方是一方乐土,在中国没有烦恼,也没有忧虑,只有快乐,是一个快乐的国王,令人无比向往,尤其是瓷器的梦幻光泽和丝绸的飘渺姿态具有代表性。”

上一页 书页/目录 下一章